环球时报宗旨
《环球时报》作为中国媒体的代表,始终坚持从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,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为核心。《环球时报》在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,致力于改变中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偏西方视角的现状。为了满足读者对中国周边国家的了解需求,该报培养了特约记者,深入报道中亚、东南亚等国家的状况,如《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》、《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》等文章,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邻国情况。同时,《环球时报》也在传统大国开发与中国的相关新闻,如外国元首访华的报道,强调客观性,如克林顿访华时的漫画报道,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视角。此外,该报还关注公共新闻中与中国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,如国际油价上涨对普通车族的影响,确保国际新闻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。
在技术上,《环球时报》致力于使文章通俗易懂,降低国际新闻的阅读门槛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国际新闻产生兴趣,不再将其视为阳春白雪。《环球时报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如起简洁明了的标题、撰写生动通俗的文章以及美观大方的版面设计,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。同时,该报还提供基本的国际知识,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。通过这些努力,《环球时报》成功地降低了国际新闻的阅读门槛,使其成为更多普通读者的首选。
在手段上,《环球时报》大力充实驻外记者队伍,不仅依靠《人民日报》的驻外记者,还努力发展政治上可靠的特约记者。这些记者能够与中国驻外机构的研究人员紧密合作,了解中国读者的需求,撰写符合读者口味的文章。《环球时报》的记者网络覆盖全球,确保在任何新闻事件发生时,都能及时获取现场信息,提供与国内其他媒体不同的报道视角。这一策略使《环球时报》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。
尽管《环球时报》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,但其在国际摩擦报道中的立场和内容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批评。例如,展江教授曾批评《环球时报》在国际摩擦报道中可能存在断章取义、偏向民族主义的情况。郑若思观察家则指出了《环球时报》在奥斯维辛60周年纪念报道中的错误,指出其对日本未做反应的报道是不准确的。这些批评反映了《环球时报》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挑战和改进空间。
综上所述,《环球时报》通过内容、技术和手段的创新,成功地满足了中国人对国际新闻的需求,形成了独特的报道视角。然而,面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,《环球时报》还需在保持客观性、准确性的同时,不断调整报道策略,以更全面、公正地反映国际形势,回应社会关切。
扩展资料
《环球时报》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,创刊于1993年1月3日,如今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、特约记者,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。
多重随机标签